当前位置: 首页 > 陶文化文章 > 文章内容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2-05-17 17:30

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蒋雍君

 

『内容摘要』:宜兴紫砂陶,无论是紫砂泥料还是制作工艺,造型样式还是艺术形态,给世人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色彩和精湛的艺境,在世界陶瓷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紫砂工艺完整而独立的工艺体系,是每个历史时期的艺人们在继承前人的工艺技术上,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并融入新的工艺手法的过程中形成的。作为学院派紫砂作陶者,应保持传统紫砂技艺的精神实质,在设计实践和工艺实践中不断探索,善于思考,不断积累经验,弘扬中国紫砂文化精神。

『关键词』:传统   紫砂文化   工艺技术   文化艺术   学院   创新

 

宜兴制陶业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已经开始制陶,曾经烧制出多种陶器和青瓷,制陶历史一直延续发展,其原始陶瓷文化在我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宜兴紫砂陶,无论是紫砂泥料还是制作工艺,造型样式还是艺术形态,给世人展现的是一种独特的色彩和精湛的艺境,在世界陶瓷领域中可谓独树一帜,因此宜兴被誉为“陶都”。

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以其独有的紫砂工艺技术与文化艺术、在中国陶瓷历史中的特殊位置而名列其中,这对紫砂制陶技艺的重视与保护起着积极有益的作用。

 

一、紫砂文化的工艺特征

宜兴紫砂工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它的工艺性包含着紫砂材质、工艺手法、造型艺术表现及工具、烧成等多个方面。首先紫砂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其化学结构合理,且具有独特的物理结构,为紫砂工艺技术和艺术的产生及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紫砂泥的材质较之其他类的陶泥,其特点显著,优越性极大,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可塑性好,具有很好的表现性。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能精雕细琢加工施艺;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泥本身不需加配其他原料就可单独成陶,紫砂陶从泥坯成型到烧成,收缩率约10%左右;3、极具优良的适茶性。成品紫砂中有双重气孔结构,这就使得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4、不需施釉,素面素心、朴实无华,烧成后却有珠圆玉润的效果。这是国内乃至世界范围其它陶土所无法比拟的。

其二是紫砂的制作工艺非常独特,包括“打身筒”和“镶身筒”二种古老的手工技法,它有别于辘轳成形、泥条盘筑等成型技法,是目前世界上陶瓷生产中唯一的成型手法,独特的工艺造成了紫砂茶具的珍罕性。这种工艺可追溯到宋代,在1976年宜兴羊角山考古发现的宋代龙窑出土的陶瓷残器中,已有泥板成型手法,至明代万历年走向成熟,历经五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个历程中,紫砂工艺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工艺本质,发展到现代已非常成熟,这赋予了紫砂陶手工工艺的特殊色彩。

其三,紫砂工艺离不开紫砂造型。历代以来,紫砂造型样式极为丰富,以紫砂壶最为突出,其形的呈现或具象模拟或抽象形态,可说层出不穷而变化万千,工艺技术使得紫砂陶造型不断的变化扩展。如果对造型理解较深,且具备高超的工艺技术和极强的工艺表现能力,独特经典的造型样式必将得到完美演绎。历史上许多流传至今的名品,从时大彬的《提梁壶》和《虚扁壶》、陈鸣远的《蚕桑壶》和《四足方壶》、曼生所创的 “十八壶式”、陈寿珍的《大掇球》、顾景洲的《提壁壶》等等,都是在工艺手法娴熟的基础上对造型艺术的得心把握和深入理解的经典之作。当然,若只具备对工艺技术的驾驭能力,对造型的理解不到位,缺乏艺术审美修养,产生的紫砂陶作品只是有工而无神韵。因此,每一件优秀的紫砂壶应以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用精湛的工艺加以实施表达,这就是紫砂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其四就是工具和烧成的作用。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紫砂壶制作完成要经过上百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这其中紫砂成型工具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紫砂壶工具根据不同造型要求配制,也很讲究造型美,而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规律,在此不作一一介绍;一件紫砂工艺品真正完美的展现必须经过火的考验,紫砂器的烧成工艺也是紫砂工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紫砂泥料的发色、结晶状态以及紫砂制作工艺等问题,都需要在烧成工艺中体现,这足以说明烧成工艺之重要。

 

二、继承和发展紫砂文化

刘锡成先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中说到:“文化发展的规律显示,文化的发展只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的积累式的递进,而不可能离开民族的既有的文化传统去‘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紫砂文化的发展即是这番话的代表性体现。紫砂工艺完整而独立的工艺体系,是每个历史时期的艺人们在继承前人的工艺技术上,不断进行经验总结,并融入新的工艺手法的过程中形成的。

紫砂陶艺在历史上是由艺人和文人相结合而创造的,从明代陈继儒、清代陈曼生到现代高庄教授等文人的参与,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这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和客观实际的。过去从事紫砂制作的艺人大多读书较少,一般是从师徒传承、言传身教,从模仿开始的,在师傅那里学到的是如何准确的复制已有作品的方法,只有少数心灵手巧、悟性较强的艺人,能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演变或改进,进行创新设计制作。

紫砂工艺从创始人供春时期到新中国成立,以任淦庭、裴石民、顾景洲等七位老艺人为代表的繁荣时期得到发展和延续。七位老艺人坚持继承紫砂传统技艺,办班传授培养紫砂新人掌握精湛的工艺技术,并进艺术学院进修深造,掌握设计方法,带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

创办于1933年的无锡工艺学院就座落在驰名中外的“陶都”——宜兴,地域条件十分优厚,当时是为了适应陶瓷业发展的需要而创办的。在创建的50多年中,培养了众多的工艺美术大师、省名人、设计家、教授及陶瓷企业家等等,给企业和教育界输送了大量的优秀人才。自学院升格以来,陶艺专业得到院领导的重视,把其作为重点专业进行建设,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院为地区一部分紫砂青年人进行全面的正规的艺术设计的课程训练,成为既掌握紫砂工艺技术,又掌握现代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设计能力和水平的工艺美术设计师。他们能够在研究和学习紫砂传统技术和艺术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紫砂陶艺作品的设计和制作的全过程,把文化艺术和工艺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紫砂陶艺的创新设计开辟了新的局面。教育的力量推动了宜兴紫砂艺术的发展,起到繁荣紫砂陶艺的作用。

 

三、当代紫砂文化艺术

在近半个世纪中,宜兴出现的一批紫砂陶艺作者,通过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系统的美术基础、现代设计方法、中外艺术发展史诸方面知识的学习,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得到了整体的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水平从已有的局限性中跨越出来,增强了对陶瓷作品的判断能力,在专业方面形成了符合客观实际的观点,他们从事紫砂陶艺的设计和工艺制作,是集二者为一身的新一代紫砂陶艺家,成为当代学院派紫砂艺术创作的优秀代表。

这其中包含了无锡工艺学院的陶艺教学工作者们。这里不妨解构他们的陶艺作品,来探究这些陶艺教学工作者们融合传统,演绎现代,凭借自己的创作激情和对美的领悟与感受,在紫砂陶艺领域中创意空间与立体的艺术思想。最具表现力的作品有蒋雍君的《壶非壶》,此壶为紫砂陶艺较为大胆的创造实验,以线之流动回旋于整个壶体,以块面之结合展示主体造型,壶之嘴、之把、之钮打破传统形态,以点代取。此为紫砂壶艺中点、线、面及S形态结合的完美展现,形非壶却韵壶意,体现了当代性、创造性以及工艺性的艺术修为。而《后•构想》系列组壶更是别构灵奇,突破了传统紫砂表现形式,以构成主义的造型设计精髓,从想象、妙悟而创造出一种紫砂全新的唯美境界;简约之美在李斌的紫砂陶艺中得以实现,他的《旭日东升》取自然现象为创作元素,以大地之圆曲面作壶面,以红日作壶把,圆线交合处构成壶体,整体造型简约之中显张力,给人以超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将“大地暮霭,万籁寂静,一轮红日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中蕴含的生命力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静态造型给人以动态的美;紫砂陶艺的设计思维与其他文化领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蒋新安的紫砂壶艺吸收了我国殷商文化、京剧文化以及中国民居建筑文化,融入于设计之中,将其与作品完美结合。不仅为造型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且把我国传统文化通过紫砂艺术完美的表现出来。例如他的《国粹系列之京剧》,采用戏剧脸谱造型为表现内容,壶钮上双面脸的表现和髯口装饰的壶把构思巧妙,夹砂古铜紫砂泥的质地更增添了整套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以百姓生活内容为创作背景的徐南,用土与火的艺术,融合了中国画的写意手笔,将《老杂件系列》、《老工具系列》、《老房子系列》等陶艺作品完美演绎。观其作品会自然勾起对生活的一种追忆与感动,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所在;豪放与犷达、睿智与灵动的艺术风格在李玮的《静观系列》作品中隐显。细细品味此作,能够深深地体悟到“静中思虑”的禅宗思想意识寄寓其中。禅宗的理论中行禅说与坐禅中要求“心定不杂”、“心体为静”,所谓“万事静中得”,这也成为作者创作过程的一种导向,而且引申其艺术创作为何借古开今的理论探索;而工艺精湛、技巧娴熟、形态逼真、气度清实的紫砂雕塑《秦琼》,出自青年教师陆涛之手。此作以泥片镶接之法,配以施釉与描金而成,于精巧之中见随性,于随性之中见力量,极具表现力和概括力,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艺术的敏锐感觉,可谓紫砂雕塑艺术的开创性探索。

综上作品个性风格鲜明,自身创作特点突出,各显神韵。他们将紫砂工艺特征与现代陶艺语言、功能效用与审美价值相互融合,相互渗透,运用有收有敛的紫砂工艺技法的驾驭能力,把紫砂材质“深沉、博大、纯朴”之美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们凭借对传统紫砂文化的吸收及对现代陶艺文化的思考,确立了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演绎出紫砂文化的另类气象。

紫砂陶艺是优秀的传统手工艺,如果离开传统,必然会失掉紫砂丰富的文化内涵,难以称其为中国的紫砂陶艺。紫砂陶艺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如果没有创新和发展,只停留在重复和承袭原有的传统面貌之上,也就失去了紫砂传统文化的生命力。继承传统是为了创造,作为学院派紫砂作陶者,应保持传统紫砂技艺的精神实质,在设计实践和工艺实践中不断探索,善于思考,在每个探索阶段记载下紫砂陶艺创新的足迹,不断积累经验,弘扬中国紫砂文化精神,开辟紫砂文化新景。

 

参考文献:

1、《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周和平   文化艺术出版社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质问题》  刘锡成  “西北民族研究”

3、《说陶论艺》   杨永善   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4、《宜兴紫砂珍赏》  顾景舟   远东图书公司

 

上一篇: 【高级工艺美术师】陈顺仙 2012-05-15 17:18

下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灯—从实用走向装饰 2012-05-17 1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