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陶文化文章 > 文章内容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灯—从实用走向装饰

2012-05-17 17:30

灯——从实用走向装饰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蒋雍君

灯,是作为继篝火之后,另一种经过设计的照明工具。千百年文化发展下来,灯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单一的照明功能变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从古到今,陶瓷作为灯具材质的一种,使用其制作的灯具不在少数,工艺制作技术也日趋成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的日益提高,灯具所拥有的品种越来越多。灯这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它们的装饰及造型的风格,反映出了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

  

   「关键词」灯、照明、实用性、装饰性、紫砂

Lamps are another instrument designed for lighting following the bonfire. As the cultural developing for thousands of years, the function of lamps turns gradually from the initial single lighting into practical and decorative functions. Since ancient times, ceramic as one of materials of lamps, is often used in the production of lamps, and the craft of produc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ophisticated. As the increasing of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and aesthetic level ,various lamps have come into being. Lamps, as the essential household items, whose style of decoration and shape, reflects the aesthetic fashion of the mainstream of society.

Keywords: lamps  lighting  practical  decorative  purple sands

 

灯,是作为继篝火之后,另一种经过设计的照明工具。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未见灯、烛之类的字样。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与“登”通用,《尔雅·释器》中有“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豆是商周时期的一种饪食器,也是古代的礼器,多用青铜、陶瓦所制。而陶豆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灯具,在战国的墓葬中有一种盘底中央呈星状突起可插灯芯的细把陶质豆,它就是当时的照明器具,也是我国古代灯具的主要形式之一。从追溯豆灯的历史,去理解“镫”字的产生,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在创造光明的同时,为灯具命名的思维性与创造性。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虽然那时候大部分的灯结构简单、造型拙朴,以实用照明为目的,却奠立了中国油灯的基本造型。

千百年文化发展下来,灯的功能也逐渐由最初单一的照明功能变为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由一些历代出土的精美的灯具,以及保存至今的宫中传世作品中能够看出,在当时生活富足、地位高的人,使用的灯具造型考究、装饰繁富。而灯这种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家居用品,它们的装饰及造型的风格,恰巧反映了当时主流社会的审美时尚。

战国时期的灯具以青铜质为主体,多为贵族实用器具;陶质灯往往被当作陶豆,并没归于灯类,这类灯为下层社会所用;玉质灯造型精美,是上层社会的实用器具。灯的形态大致分三类:多枝灯、人俑灯和仿日用器形灯。多枝灯较为少见,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连枝灯”,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树,支撑着十五个灯盏,枝上饰有游龙、鸣鸟、玩猴等等;人俑灯是战国时期青铜灯最具代表性的器物,这些灯的人俑形象多为身份卑微的当地男女形象;仿日用器形灯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实用器的演变,主要为仿豆、鼎和簋等较为常见的器皿,以豆形陶灯居多。

秦代时所造的灯较为华丽,如“雁足灯”,形制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环形灯盘,上有三个灯柱,可同时点燃三支烛。到汉、魏时,灯的种类越来越多,有铜灯、铁灯、陶灯等等。后来,以纱葛或纸为笼,点烛其中,称之灯笼。《南史·宋武帝纪》有“壁上挂葛灯笼”之记载,用细篦作骨,糊以油纸制作而成。

陶瓷技术在汉代突飞猛进,出现了挂釉的装饰技巧,工艺逐渐走向成熟。造型古朴的豆型灯,带帽的妇人灯,刻画匈奴人的陶灯,还有外层挂黄釉和绿釉的塔形灯等等,这些造型丰富多彩的陶灯,有点让人目不暇接。汉代的思想文化是很丰富的,人物造型灯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工匠很注重刻画生活细节。在我国的灯具史上,成就最高的釭灯也是出现在西汉。这种灯是供宫廷贵族使用的青铜灯,最著名的釭灯就是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长信宫灯”。

唐代历史中还出现过“省油的灯”。唐朝中晚期,四川成都附近的邛窑烧制的省油灯就是真正的节能灯。这种灯具呈碗形,有夹层,上层和豆一样,像一只小碗,下层是空心的,里面可以用来装水。因为当时主要是用油料燃灯照明,而油料遇热后会挥发,所以唐朝工匠们采用灯具腹内蓄水来降低灯油温度,减少油料的挥发。按照灯具的划分,釭灯属于立燃式灯具,省油灯则是卧燃式灯具。

宋代时期陶瓷技艺达到了古代的顶峰,白釉灯开始出现,还有各种青瓷灯和白瓷灯。这个时候的陶瓷灯具已经走入了寻常百姓家,不再为统治阶级所独有。到了明代,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开始影响灯具的造型,例如文殊菩萨灯、童子灯等等。清代则以书法、绘画为主,花鸟鱼虫出现在灯具表面,外形也逐渐追求一些取意吉利的象征性形象,如寿字形烛台、狮猴灯、大狮小狮灯、麒麟送子灯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不断增多,电灯逐渐取代了我国以蜡点灯的时代,古灯成为了见证历史的古玩。时下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审美水平日益提高,对影响生存的环境要求更高,更加注重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灯具的美感十分重要,色彩美、造型好的灯具能给人带来愉悦感。现在,从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吊灯、吸顶灯到落地灯、壁灯,灯具所拥有的品种已越来越多。灯具大部分已不是用来照明,而作为一种家庭装潢饰品陈设在家中,用灯光、不同材质制成的灯具光影效果,为家居室内增添或精致优雅、或浪漫大方的氛围。作为精致的工艺品来说,灯具艺术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和谐的融入大家的生活当中。不管是家居城里销售的纹样花俏的布艺灯饰或令人眼花缭乱的花式水晶大吊灯,还是一些灯饰爱好人士自己亲自动手制作个性独特的布、纸制灯罩,都体现了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灯具造型变得花样繁多,所使用的材质种类越来越丰富。由于照明灯具是整个居室装饰的有机组成,因此,它的样式、材质和光照度都要和室内功能和装饰风格相互统一。其最终目的是使灯具周边各种受光物体有均匀的分布,使人们视觉功能发挥良好效力。

从人类的双手运用无处不有、就地可取的泥土制成陶豆陶灯起,就不仅是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还在于它是人类心智、情感思想的反映。透过这些历史看到,人类通过大脑与双手的和谐配合,主动地把握和控制着天然的材料,使之按照人的意志和想象制作成型,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从古到今使用陶瓷材质为材质制作的灯具不在少数,从古代的陶制油灯和青花瓷镂空灯罩,到透光性极好的景德镇薄胎瓷灯罩,可谓形态各异。陶瓷本身的机理和多样的釉色变化,使陶瓷灯饰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无论是莹润如玉还是粗犷豪放,都是陶瓷材料自身魅力的体现。作为灯具材质的一种,陶瓷灯饰随着工艺制作技术的提高也日趋成熟。

笔者最新的陶艺作品就是以灯具为主题,以宜兴紫砂泥料为材质所创作的《紫藤》、《清流》、《观•清音》等系列作品。紫砂泥含铁量较高,可塑性极强,紫砂泥料分为紫泥、红泥、本山绿泥等三种,而以紫泥为主,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色调,呈现出“紫而不姹、红而不嫣,黑而不墨……”的效果,这就是紫砂泥所拥有的独特气质。如果在紫砂泥中和入熟泥砂,或调砂铺砂,珠粒隐现,更加夺目。故因紫砂泥独有的泥色以及表面肌理,使用紫砂泥制作的陶制品基本上不施釉色,素面朝天,色泽稳重端庄而大气。在制作中需要精到的工艺手法及对泥性的熟练掌握,才能充分体现紫砂陶器轮廓线条清晰、器型平整光滑之效果。

    由于紫砂泥独特的质感及极强的可塑性,不同于景德镇瓷泥的透光性和木质材料中的树木纹理及打蜡上光后的光泽。笔者在此次系列作品上所使用的表现手法,均使用镂空雕刻的技法。在雕刻平面纹样时,作为镂空下刀的边缘整齐锋利、线条流畅,隐隐有紫砂泥中砂粒显出,构成了一种恰到好处的肌理,为造型上的装饰纹理增加了另一种层次。充分利用紫砂泥的特质,完美的表现出紫砂泥作为镂空材质拥有的优势,体现了紫砂材料的自身魅力。

装饰灯具作品《紫藤》,是由上下两个不同造型及大小的器型组合在一起所构成的一件作品。作品的上半部分造型为椭圆形态,用雕刻镂空的装饰手法处理绕满整个椭圆形态的蔓草图纹,来作为灯具主体即灯罩部位;而下半部分,是局部饰有同样蔓草纹饰的长方形紫砂器型,托起呈红色光源的上半部分。整体作品展现出了一种植物独有的生命力——生长在方正坚硬的墙壁之上,作为植物的紫藤仍会向上繁茂的生长,在光芒之中咏唱一首生命之歌,充满了感染力,这就是顽强的生命之力量。

落地灯具作品《清流》,不管是在灯具整体的外形轮廓上,还是在灯具平面的镂空部位的整体布局和虚实空间关系上,都以流动起伏的曲线线条来处理,让观者感受到在线条的疏密之间,笔者所要表达的幽远境义,从高山群石之间潺潺流下的山泉静静的汇集。橙黄色的光源通过灯具整体内壁的反光,由上至下、从亮至暗透过镂空的装饰,使纹样线条轮廓更为清晰,壁灯内部的色彩层次也因灯光的明暗变化更加丰富,美不胜收。

   《观•清音》大型壁灯系列,由总长约四米的四块褐色木纹大型木板组成,每块木板上均镶嵌有八到九个紫砂圆形灯罩。这些灯罩同样被施以镂空雕刻之手法,是由火焰、云层、水流、花瓣、叶纹等自然植物或现象的线条为原型,通过笔者的联想与创造、大脑与双手的和谐而表达出来的纹样,是自然界中美的物象的自然再现。这些纹样似行云流水,变化万千,是笔者心智、情感思想的反映。在淡蓝色的灯光衬托之下,那光色在纹样中仿佛灵动飞舞,演奏出一曲时而欢快,时而缓慢的天籁之音,让观众不知不觉沉浸其中。

这些灯饰作品,笔者借助紫砂泥其最本身的特质,运用娴熟的成型、雕刻技法以及稳健舒展的纹样布局,把心中所要表达的意境与效果,在淡淡的灯光之下,越发淋漓尽致的再现在人们的眼前。它们已不只是单单的为了照明而存在,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日常生活的家居用品,给人们带来美带来享受。这些特殊的灯饰陶艺作品,同样也见证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的追求。

     参考资料:

1.《中国灯具简史》   高丰

2.《四百年古灯诉说三千年灯史》  中国经济网

 

上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紫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2-05-17 17:30

下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紫砂工艺研究 2012-05-17 1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