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陶文化文章 > 文章内容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紫砂工艺研究

2012-05-17 17:31

中国紫砂工艺研究

蒋雍君   陆涛

 

一、概论

宜兴制陶业历史悠久,代有传承,在我国陶瓷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中国陶都”。早在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宜兴地区就已经开始烧制陶器,其原始陶瓷文化异彩纷呈,被考古界公认为“宜兴骆驼墩文化类型”。发展至明代初年,宜兴陶器品种主要是“宜均”和“紫砂”。“紫砂”为素胎陶器,而“宜均”则为带釉陶器。直至明代中后期,由于受到一些社会风气的影响,使两者分离开来,成为具有宜兴地域文化的两种传统陶艺,一直延续至今。从那时起,“宜兴紫砂工艺”也随之应运而生。

    “紫砂工艺”是一个带有特定内容的名词。它不是单指紫砂艺术强调个性化的创造,也不应是泛指紫砂陶制品的工艺技法,而应特指紫砂壶器从泥料炼制到烧制完成的一系列工艺技法,也就是我们提出的“宜兴紫砂传统全手工成型技法”,它是陶都宜兴的宝贵财富,是中外陶瓷爱好者所极力推崇的陶瓷技艺之精华,其主要原因便是宜兴是我国乃至世界陶瓷领域内唯一用泥片围接拍打成型的工艺手法制陶的陶瓷产区。

    宜兴紫砂壶给世人展现的是一种神秘而又独特的色彩,无论是紫砂泥料还是制作工艺,甚至是一件件精巧的制壶工具都会成为爱壶者的谈资。进入新世纪后,紫砂壶热再次升温,它作为工艺收藏的一个重要门类不断地被世人提及,它神秘独特的工艺技法也正是壶艺爱好者和收藏家所最为关注的。因此,我们研究紫砂工艺的过程即是揭开紫砂神秘面纱的一个过程。

二 、紫砂工艺起源

谈到紫砂工艺,首先想到其起源的问题。宜兴丁蜀蠡墅村羊角山古窑发现的北宋执壶有高颈、矮颈、提梁等,也有较精致的六方长颈,壶身采用的是泥片镶接成型法,壶嘴有素色和捏塑两种形式,捏塑有龙头形,粗犷而简练,壶嘴、壶把与壶身的镶接采用“捏接法”。许多古籍中也都有宋代宜兴制壶的记载,但此时的制壶手段只是普通的制陶工艺,并没能形成独特的紫砂工艺。那紫砂工艺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明人周高起著的《阳羡茗陶系》中说道:“金沙寺僧某逸其名,陶者相传谓阴静有致,习于陶人处,博其细土加以微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人遂使用”,这是较早记录紫砂壶始于金沙寺,由金沙寺僧人创制;另有清代学者吴梅鼎所著的《阳羡瓷壶赋》中说道:“余从祖拳石公读书南山,携一幼童名供春。见土人以泥为缶、即澄其泥以为壶,极古秀可爱。世所谓供春壶是也”,此说又以供春制壶作为紫砂壶之源。我们暂且不论金沙寺僧和供春他们的早晚和真伪,也不论到底是谁人创始,因为这本是紫砂研究中的一个谜团,学者间各有争论。但是,我们从这两段文字中能够看到两个共同的特点:其一他们都是明代人,其二两人都是学习周围陶工的制缸工艺,后把制缸的粗泥练细后使用泥条盘筑的技法制作成壶。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完整的制陶工艺的流程:练泥、成型、烧成,我想这可能便是紫砂工艺的源头吧。从一般的规律来讲,一种新技术的诞生都是在已有的技术上发展至成熟。紫砂工艺的形成应是遵循这种规律的,它是在传统制陶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至来的。我们不妨再来深入理解文献中的意思:“习于陶人处,博其细土加以微炼,捏筑为胎”。在学习传统制陶工艺的同时,金沙寺僧也对工艺进行了改进,对泥料进行了筛选并微炼,这样就更适合小型器皿的制作,也便于后期的表面加工处理。后来的成型过程使用了已经较为成熟的泥条盘筑工艺,这都符合制陶的一些规律。但是作为僧人第一次接触陶瓷是难以具备这些经验的,就如我们第一次接触陶瓷时,若没有任何经验,是无法掌握陶瓷的一些特性的,这些制陶的经验和特殊技巧应该是由当地陶工所指导。所以,宜兴紫砂工艺的形成不是一个或两个人臆想创造的,它是宜兴几千年制陶工艺的长期积累,是所有宜兴陶工创造的。

    金沙寺僧与供春皆为正德时人,其后的董翰、赵良、元畅、时鹏、李茂林应都是嘉万年间人,而从一些有准确纪年的紫砂标准器如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中出土的柿蒂形提梁大壶等可以判断,紫砂工艺的形成时间是在明代中晚期。其间工艺技法一直不间断延续到明代晚期,时鹏之子时大彬正式确立了紫砂壶的使用价值和文化价值,并在世间广泛的流行,由此紫砂工艺也正式形成为一种独立的制陶工艺体系。

下面进一步通过史料来梳理其形成过程:1、搏其细土加以微炼,捏筑为胎;规而圆之,刳使中空 踵傅口柄、盖、的,附陶穴烧成;(伯高壶系) 2、砂壶始于金沙僧团紫泥作茶具,以指螺纹为标之只,供春之遂习其技;(古董琐记)3、供春斩木为模;(宜兴瓷壶记)4、供春淘土团胚,胎必累按,故腹半尚现节奏;(伯高壶系)5、时大彬悟其法,又弃模子,从砂炼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曰土軞;(宜兴瓷壶记)6、大彬毁壁以杵之,使还为土,范为壶(古董琐记);7、前此明壶步免已缸釉泪、自李茂林之后,始另作瓦器囊闲入穴;(阳羡茗陶系)8、就所见宜壶,察其造工,由明以迄顺康,以捏造车坯为多,全以手捏与印模者罕观,雍乾市制之器印坯车胎为广,及嘉道之市,曼生司马重提倡壶艺,古法是尚,故捏造车胎之法极盛。(阳羡砂壶图考)

从这些记载可以发现,紫砂工艺从创始至成熟经历了各种工艺改进。从捏筑为胎到用木为模,后有泥片围接拍打,参砂增加泥片强度,接着利用瓦囊包裹烧制等等,最终确定了一套完整成熟的制陶工艺体系。宜兴紫砂以泥片围接拍打制作成品的工艺技法一脉相传,至今未作重大的工艺改进,足以说明其合理性,而且对于整个中国的陶瓷来说,这也算是个绝类。如今,有很多人用现代的想法或是直接凭空想象去寻找一些已经失传的传统手工艺,这总有些与古不符之处。然而作为紫砂工艺来说,后人是值得庆幸的,工艺古法尚存,并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供春、大彬们所梦想看到的。

三、紫砂工艺形成条件

纵观紫砂工艺的形成过程,它是存在于一些特殊必要的条件的。首先紫砂工艺为何唯独形成于江南的一个偏僻的乡村,这自然能联想到宜兴当地的制陶史。正是由于当地窑火不断,百姓都以制陶为业。特别是明代中后期,宜兴当地的“宜均”品种已蜚声海外。其中“欧窑”产品进入了皇宫,成为了御器,大大提升了宜陶的地位。而创始紫砂工艺的先人们也正是受到当地制陶文化的影响,从中吸取经验,不断地发展改进才形成独立的一种工艺体系。其次紫砂这种材料的特殊地域性也决定了这种工艺独特诞生于宜兴的必然,引《阳羡茗陶录》中一段:“相传壶土所出有异僧经行村落,口呼曰: ‘买富贵’,土人群之。僧曰‘贵不欲买,买富何如’,因引村叟指山中产土之穴,及去,发之果备五色,烂若披锦”。此话虽为传说,但宜兴陶土稀少珍贵,丰富多彩,当然它确实为当地带来了“富贵”,这些确是事实。紫砂材料的特性在此不多细述,它质朴、坚固、可塑、多色、透气等性能直接影响了紫砂工艺的创造与发展。而且这类特性的材料,据查全国也只在宜兴丁蜀周围有发现,这也成就了宜兴丁蜀成为唯一烧制紫砂器具的窑口。而对紫砂工艺的形成与确立产生最大影响的便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茶道的转变。明代中晚期,受王阳明理学思想的洗礼,对天理人欲、公私义利分辨极严。特别注重人格名节不论厉害、只论是非的思想,而封建皇族对老庄之道十分崇尚,使得整个社会从上层建筑到平民百姓,都弥漫着天人合一、自然清心的思想,这便为茶事带来了莫大的助力。人们将茶视为修身养性的一门功课,自然而然烹茶的茶具也应运而生了,这样宜兴这种淡雅而又适合士人身份的茶具自然也得到了创造发展的机会。另明代士人结社的风气构成了门户之间的相互激励,茶既为修身养性的一门功课,各家也各有发展,茶事遂风起而云勇。而一般民间也用茶来待客,就如天经地义之事。这种风气在江南、苏、杭一带犹为盛起,宜兴正是处于这类思潮的中心地带。而我们又发现不论是金沙寺的僧人,还是吴秀才的书童供春,都大受这类思潮影响,后期时大彬更是置身于士人之间,对茶会论道之事身有体味,遂之对紫砂工艺古法改进以一种符合当时经济、文化背景的新面貌展世。

紫砂壶从明代到当代,古法工艺代代相传,在基本遵循古法的同时,又与时俱进,青出于蓝。但紫砂壶展现给世人的面貌却是不变的,“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兮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

四、紫砂工艺概述

宜兴紫砂工艺,作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陶瓷工艺史上的一朵奇葩。无论是它独树一帜的成型技法还是得天独厚的紫砂泥料,都吸引着我们去探其究竟。在这有必要把一个完整的紫砂工艺流程再作介绍。那就从紫砂泥说起吧!紫砂泥料一般分为紫泥、绿泥、红泥三种,紫泥产于宜兴丁蜀黄龙山,深藏在黄石岩之下,夹存在甲泥矿层中;本山绿泥是紫泥层的夹脂,故紫泥和本山绿泥有“岩中岩、泥中泥”之称;红泥产于宜兴市川埠赵庄村,是嫩泥矿底部的泥料。《阳羡茗壶系》中说:“出土诸山,其穴往往善徒,有素产于此,忽又他穴得之者,然皆深入数十丈乃得”。紫砂泥确实是宜兴得天独厚的原料,天赋的合理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使之只需简单的通过粉碎、筛选、熟炼后就可单独成陶,紫砂泥的材质特点非常明显,较之其他类的陶泥,它的特点显著,优越性极大,归结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1、可塑性好。可任意加工成大小各异的不同造型,粘合力强,但又不粘工具不黏手。如嘴、把均可单独制成,再粘到壶体上后,可以加泥雕琢加工施艺;2、干燥收缩率小,紫砂陶从泥胚成型到烧成收缩率约8%左右。而瓷器是15%左右;3、紫砂泥本身不需要加配其他原料就能独特成陶,成品紫砂中有双重气孔结构一重为闭口气孔,是团聚体内部的气孔,另一重围开口气孔,是包裹在团聚体周围的气孔群,这就使得紫砂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4、不需要施釉,烧成后有珠圆玉润的效果,把摩的时间愈久,黯然之光愈雅致,这就是其他陶土无法比拟的。

正是这些工艺特性为多种多样的造型提供了良好的工艺条件,难怪前人对紫砂泥有“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的赞语。

有句古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件紫砂壶制作完成要经过几十道甚至上百道复杂的成型工序,要完成这些工序,一是要靠艺人们的制作技艺,二是要靠丰富繁多的制作工具。在这里“器”就是指工具,紫砂成型工具,经过历代艺人的不断探索、改革和创新,现已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自成体系的工具,数量几百种,所用材料也很讲究。有竹、木、皮、牛角、铁、铜塑料等等。

紫砂壶制作工具本身也非常讲究造型美,而且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规律。这些工具一般都是由艺人本人完成,根据不同造型要求、手型大小和使用习惯来制作工具。所以宜兴紫砂壶的成型工具是富有个性特点的,有很多的国外陶艺家到宜兴来参观考察后,让其感叹的除了成型工艺还有这些紫砂制作工具。因此,紫砂壶的制作室是真正的“手工”业,不仅它的制作是手工拍打而成,而且传统紫砂壶的制作工具也没有任何的机械因素。一些紫砂艺人往往以能够多创造性的制壶工具而自得其乐,正所谓“意至器生”。

      以下对紫砂壶制作中的典型工具作一概述:1、搭子:是成型中的主要工具之一,主要用于打泥条、片子和捶嘴,把泥片等等。搭子的主要用材是榉树、檀树、枣树等,平时使用后用湿布擦净放在干燥处;2、拍子:主要用于打身筒、拍片子、拍口。拍子的长约28cm,拍身宽约10cm,厚度是根据材质而定,材料以红木为最佳,拍子用过后也应放干燥处,要避免单面受潮,并要防止拍子开裂;3、尖刀:种类较多,分铁尖刀、竹尖刀、通嘴尖刀、弯尖刀等等。尖刀是用于琢嘴把、琢钮、转足、革小平面的一种普通而常用的主要工具,实际也是简单的雕塑工具,要根据不同的用途选用。材料用普钢,铜,不锈钢,老竹子等。其形中间宽,一头尖,一头稍狭圆,两面线条要对称,中间厚,边上薄,成弧形;4、矩车:其正名应为规车,它是专门用于划圆片子及开口用的。矩车分车柄、车钉、站人和销钉四部分。矩车的不同用途是根据站人与矩车钉的高度来调节的。另外还有几种特殊的矩车,弯泥条矩车是在车柄上装两个站人,还有复线车和打线车,复线车不装车钉,打线车则是装竹钉;5、线梗:是用于勒光各种装饰线条的工具,线梗有牛角的、铁的、塑料的还有竹子的。线梗是根据不同的装饰线条来磨制的,并要根据各人使用的手势,习惯来确定线梗的不同角度。是制作成型工具中最难掌握的一种。6、明针:就是牛角片,用于作品表面精加工的工具。制作明针时头子要刮平,要从上到下慢慢地薄下去,明使用时浸在清水里,不用时要捞起揩干;7、勒只、篦只、复只、勒只:是用来光口颈、底、足与身筒交接处的工具,材料有牛角,竹子,黄杨木等。它们根据不同的角度,弧底磨成所要求的形状。篦只用作于整形,可篦去身筒上的小疙瘩的小隙丝,主要用简片,木板制成。篦只要肩,肚,底分开做,不能一个壶造型只用一只篦只。复只是用来复子泥的,一般用2~3mm的竹片或明针做成;8、挖嘴刀和铜管:挖嘴刀是用来挖嘴洞的,用2~3mm粗的钢丝烧红后加柄制成的。铜管是钻各种大小洞眼的,用铅皮或铜皮卷成直径一半的圆筒,长度10-12cm,在两头加上成刃口;9、独个:用作圆眼、圆嘴的工具,同时在做花货时也可作雕塑工具用。所用材料一般是竹木两种,竹子做的独个具有爽泥,耐磨等优点。独个一般有两种,一种是平头的,用作独盖眼的,另一种是两头尖的,用作独嘴洞及其它洞眼。

    这些工具名称种种,文字也很难深入介绍,其中一些都是流传在艺人之间的“行话”。紫砂壶每制一器可能就需要根据临时情况重新制作工具,或者需要对工具进行改良,可见制壶工具是在实践过程中产生而不断完善的。

紫砂工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即为成型工艺,其主要分为“打身筒”即拍打成型法和“镶身筒”即泥片镶接成型法两种。“打身筒成型法”主要用于圆型紫砂器皿的制作,《宜兴瓷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土色五,腻密不招客土,招则火知之,时乃故入以砂,练土克谐,审其燥,湿,展之名曰土秏(将泥辗成片状如耗),割而登(切割泥片用来成形),诸月有序,先腹两端相见(线将泥片首尾两端想接,将壶身先立起来)廉用媒土(接合处使用媒土,媒土即为泥浆),土湿曰媒,次面与足,足面先后,以制之丰约定(足是指壶底,有圈足者,常指圈足而言,无圈足者,除底部为平面外,当指底部接着桌面的部分为足。面指的是 壶口满片,而这里意思就是,满片与底片哪片先上,取决于壶体的大小和口、底的大小),足约则先面,足丰则先足,初浑然虚含为壶先天,次开颈,次冒,次耳,次嘴,嘴后者成也(嘴是后做的不是一体的)、体成,于是侵者谿(去除杂质)之,骄者抑之(骄指的是形态,如壶者体现骄傲的形态,就要把嘴、把的动态向上,这四字的主要意思就是,修正形态,来符合壶表达的内容)。顺者抚之(按照一定的顺序制作,特别是做表面处理时,明针和篦子都要根据泥的自然顺序而运用),限者剔之(工艺过程要轻松、自然,如果妨碍的就要剔除),暗者推之,肥者割之”。这段文字虽说出自古献,然而已经把打身筒成型法的制作工艺准确又完整的描述了出来,也不得不佩服古人的用词,二十八个字,就把紫砂成型工艺中的诸多难题一一化解。

“镶身筒成型法”则主要适用于方形器皿的制作,具体的制作方法是先将泥料切成一个一个的方形泥块,再用搭子将泥块拍打成片状,按造型尺寸要求配置样板(样板一般使用很薄的塑料片或金属片裁剪制成),然后将样板放置于泥片上,在样板边缘进行泥片的裁切(类似服装成型中的样板裁布的过程),裁切好的泥片按器皿造型使用媒土黏贴、镶接。整个过程中切片和镶接是最重要的步骤,主要在于切片的切口角度和镶接的平整度以及媒土的用量等。镶身筒成型后于进行修整及附件的安装,这与打身筒成型法的步骤类似。

明代的制壶工艺距今已有400多年,时移月易,今日的紫砂工艺无论造型变化如何,无不是符合周容所言,只是根据个人习惯有略微的改进。所以这种紫砂工艺的古法是今日所有的紫砂壶制作工艺的基础,可以这样说:如果摒弃了宜兴的传统工艺也就不能称为“宜兴紫砂壶”了。

前面说到紫砂工艺是指紫砂壶器从泥料炼制到烧制完成的一系列工艺技法。人们常常关注的是紫砂泥料和紫砂全手工的成型工艺,这已经足够引人入胜了。但一件紫砂工艺品真正完美的展现必须经过火的考验,紫砂器的烧成工艺也是紫砂工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紫砂泥料的发色、结晶状态以及紫砂制作工艺等问题,都需要在烧成工艺中体现,这足以说明烧成工艺之重要。因此单对紫砂的烧成方式作一简绍:宜兴传统烧制陶器的窑是“龙窑”,即头低尾高的斜式窑。龙窑一般长达几十米甚至上百米,每隔几米为一节,烧炉在头部,燃料一般为木柴和柴草。窑背两侧各有几十个烧火眼(俗称鳞眼洞),从烧火眼投入燃料。窑身两旁,每隔一段辟一个较大的进出口,从这个位置装坯、取器。每窑需以1100°C到1200°C的窑温烧四十到四十二小时;烧成后,停十五到二十四小时,再开窑取器。引徐秀棠先生说法:“凡紫砂窑均以茅柴作燃料(偶以麦杆代用),绝非松枝烧造……是把茶壶套在掇罐里,掇罐叠起来装在龙窑里……一年中是八月里为最佳烧窑期,因天柴也好坯也好。烧成时温度的掌握,全凭看火“大师傅”的经验,因为一年四季的季节,白天到夜里,天气的阴晴、风、雨、雪对窑中火光多有变故,非多年经验不能掌握,烧窑工需与看火师傅密切配合,使各部位的温度均能够到位。成败全在此举,是最关键的一关。”我也见过现有的几座龙窑烧成过程,一般都是烧的大件釉陶,在龙窑内是露坯装的,只有紫砂小件需要使用匣钵包裹烧成。而阳羡茗陶系中记载:“前此明壶步免已缸釉泪、自李茂林之后,始另作瓦器囊闭入穴”,可以看到,自紫砂自成工艺体系后,紫砂的烧成也从一般的陶器烧成中独立出来了。现在的紫砂壶烧制大多使用梭式窑(燃料为天然气或液化石油气)和电窑,温度和效果都能自由掌握了。

五、紫砂工艺的传承和发展

在当下的时代环境中,紫砂工艺这种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兴盛不衰,与国家的改革开放、科学文化发达、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分不开的,更离不开一代代紫砂艺人的星火传承。我们可以看到紫砂工艺传承的结果:1、传统手工制作技法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更多的紫砂艺人摒弃了模具,来学习传统的工艺技法。同时,在宜兴当地也有多所学校教授传统紫砂工艺;一些紫砂陶艺工作者也跨进高等院校的艺术设计专业,接受系统的美术基础训练,学习现代设计方法,把艺术和工艺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紫砂造型设计与制作工艺一体完成的过程,为紫砂陶艺的创新设计开辟了新的局面,起到繁荣紫砂陶艺的作用;2、传统紫砂工艺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越来越多的壶商、收藏人士和更多的社会大众对紫砂的认识更高,对工艺的要求更高,这就使得真正的宜兴传统紫砂工艺有了更大的展示空间;3、传统紫砂工艺得到了更好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宜兴窑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传统紫砂工艺有了更多的传人。自1988年顾景洲先生起,先后有11位紫砂艺人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而省大师、省名人多达几十位,形成了良好的梯队,为传统紫砂工艺的传承储备了人才。这些都是紫砂工艺传承延续中之硕果,而在传统审美观念遭遇极大挑战的今天,在追求感官刺激的当下,紫砂陶素面素心的工艺也在经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紫砂艺术品和产品,充满了浮泛之气,极尽哗众取巧之能事,以庸俗的装饰来媚俗世人。更令人扼腕的是,由于商品利益的驱动,现代工业手段对紫砂陶的伤害也曰趋明显,加之部分手工艺人的浮躁和急功近利,逐漸侵蚀和改变着民间工艺的内涵,原本质朴的气息面临着被摒弃或变质的境地,它带给人们的素朴的感觉越来越脆弱。

紫砂艺术是传统的民间工艺,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因茶文化的发展而丰富,这种文化属性是与生俱来的,它的手工精神与含量,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质体现,绝不能因为社会的发展而抛弃这种工艺。我们在材质和成型手法上可以探索、选择、试验、丰富和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伤害它。现代社会里人们的观念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对紫砂陶的审美变化也日渐为一些有志于探求艺术发展的人们所重视。在发达国家的陶艺创作,通常视为个人休闲活动的产物,注重的是个人审美情绪的渲泄和表达而淡化作品的共赏性。而宜兴紫砂门类中最主要的品种则是紫砂壶,其实用性和审美性并重,它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而不是孤芳自赏。至于作为纯艺术欣赏意义上的现代陶艺创作,则另当别论。但这种文化要求,并不意味着只能在旧有的形式和造型范围内转圈圈。相反,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一份独特资源的紫砂陶艺,要保持蓬勃向上的艺术生命力,必须在保持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又具备时代的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这既是与时俱进的要求,更是紫砂陶艺发展的本质要求。

民间工艺,集中体现了我们民族的性格、追求、理念和情操,也最充分地反映出了我们民族的智慧、勤劳、美学精神和审美倾向,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它们的魅力和无可替代的价值。而作为手工艺术重要门类的紫砂陶,本质上所反映的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这是其他工艺所无法比拟的,其内涵也是再深广不过的了。文化需要尊重,紫砂文化因为它的独特性,格外需要对它的呵护和发扬,这同样也是对文化创造和历史传统的尊重。

 

参考文献:

1.《宜兴陶器图谱》 詹勋华编著  南天书局有限公司

2.《宜兴紫砂珍赏》 顾景舟、徐秀棠、李昌鸿编  远东图书公司

3.《中国陶瓷史》   叶喆民著     三联书店

 

上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蒋雍君】灯—从实用走向装饰 2012-05-17 17:30

下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李玮】“残缺美”在紫砂壶创作中的运用 2012-05-17 1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