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陶文化文章 > 文章内容

【无锡工艺学院 李玮】紫砂壶的另类思考

2012-05-17 17:35

紫砂壶的另类思考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李玮

 

   当人民面对一把紫砂壶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免不了想追究一下制壶者的身世由来,职称或传承。人门往往对制壶者的从艺资格或是所谓的“名气”的重视程度远远胜于茶壶本身,比如说:在欣赏一把紫砂茶壶的时候,人们不管是懂行的还是不懂行的,总是首先要翻过来仔细地查看壶底的印款,了解制壶者是出自名门之后还是生长在紫门蓬户的所谓“乡坯”,看看师承哪宗哪派哪人,是否有职称,是助工还是工艺大师,有多大名气等等。若是收藏者他们对此的重视就更不用提了,可以想象这些人在将收藏品出手的时候免不了还得借以讨个好的价钱。人们通常会这样去做的原因不难理解,就是想判断紫砂茶壶及紫砂陶艺品的价值。然而虽然很多人眼睛紧盯着紫砂壶,但真正能够看出点门道来的却少得可怜,因而人们也就只得通过了解制壶者的职称、身份和所谓的名气及师承家学等方面来判断紫砂壶的优劣。准确的说,这不是欣赏紫砂壶艺术,只仅是面对一把紫砂壶而已,就目前来讲,这种状况确实是普遍存在的,说来令人哭笑不得,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状况在短时期内还得存在,我们还不得不继续面对这样的局面。我总以为或许正是这样的从艺资历、职称、名气等所谓的身份,在很大的程度上误导了消费者的观念,拖住了紫砂壶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后腿,从而表现出了对紫砂市场的极大的危害性。“名师出高徒”这类话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未必都符合事实,我们至今仍不很清楚李白、杜甫、苏东坡又曾经拜在何人门下?可以这样说,从艺资格、师门传承问题纯粹是那些好耍小聪明的人搞出来而有意放大的,实质上就是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商业炒作之举,说得更严重一点,它有沽名钓誉之嫌。然而另外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它依然是具有很强的市场感召力,甚至可以说是这些人在主宰着整个紫砂市场的命脉,这不能不说是紫砂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悲情性。

  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某一把紫砂壶在一般人的眼里并不太受看,也琢磨不出什么名堂来,但它却能标出很高的价位,还有收藏者倾囊相争。而有些紫砂壶的命运却正好相反,能够吸引一般人的目光多为注视,却就是卖不出高的价钱。其实这种现象恰好说明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即目前市场上紫砂壶的价格还是看作者名头的大小、职称的高低或者是专家们说了算的,似乎,专家们做出来的判断是全方位的,完整的,包括工艺技术、创作背景、风格创新、影响力及潜在价值等等。应该说行内专家能够比普通人看到更多的内容,所以价值由他们确定,也是合乎逻辑的(当然要真正意义上的专家),是相对比较客观公正的。但尽管如此,事实上所谓的“值与不值”、“美与不美”、“好与不好”有时全在于个人的意识,在外人看来不怎么有味道的东西,如果主人认定了它,那就谁都拿他没有办法。严格的说来,在人们的价值判断中,主观意识应该是第一位的,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只是对众多客观判断的调和而已,它永远无法取代个体的主观判断,这或为事实。价值对于人来讲永远是相对的。仍然说紫砂壶,有人欣赏花货,因那些蔬果虫草被刻划得栩栩如生,泥色层次丰富,能见功夫,而有的人则喜欢光货,因其线条挺括、简洁大方,而这只能说是一种审美取向的差别,实在说不上哪个更好,没有可比性。当然这种差别映衬着人的不同性格、心境以及学养。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喜好上的差异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这在审美取向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必须承认,人类在个体上的差别是巨大的,而且这种差别永远无法去缩小,其根源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学识、性别、性格、年龄、职业、经历、天赋等等因素,也许任何因素都在其中起着作用,但却是没有什么在起决定作用的。任何因素都是有可能在特定的区间内左右着人的意识与判断,即使是对同一对象的认识,人们也会随着自身的变化,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近年来紫砂壶市场看涨,常有朋友向我请教关于紫砂壶知识方面的问题,这里面有收藏家、企业家、公务员、教师等,他们往往拿了所谓的“名家壶”来给我看,说是如何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到手的,或是谁谁谁送的,或是花了多少钱买的,实际上都无非想在我这儿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我对他们讲,就茶壶本身而言,作为一种实用器具,从功能而论如果具备了泡茶的基本功能,且出水流畅,拿捏得手,就已经达到它的要求了。若在工艺方面论,壶身饱满光挺,口盖严实平整,这些基本上流于表面大家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如果要上升到艺术设计及思维观念等方面那就不大好讲,只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艺术是没有铁定死板的标准的,对同一件作品而言,各人看法可能都不会一样,而最为主要的还得看观者的文化底蕴和人文修养。一把好的紫砂壶在一个人的眼里是上品,而对另一个人来讲或许一文不值,这也是常有的事。时代社会对于艺术的评判本身也在不断地变化,凡高生前被人们认为不会画画,他的作品因而也就没人去购买,但在他死后几十年却奇迹般的成为人们崇拜的对象,并成为天才级划时代的人物,其作品的价格也理所当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数字。这其中的道理其实也是相同的。就目前我国工艺美术领域,常常能听到“某某大师”之类的称号,笔者以为“大师”的平民化并非好事,对待这么一个崇高的荣誉一定要抢着严肃的心态,在人们的意识中,“工艺大师”这个标志着工艺美术领域最高水平的称号应该是极具权威性的,甚至是非常神圣的。而现状“大师”的泛滥,使它的意义早已游离了文字本身的真实涵义,而成为某些人获取利益的代名词。这主要基于目前人们对职称和名头的盲目崇拜,世人在利益的驱使下,使眼光停留在虚无之中,却忽略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内涵与实质。由此我门看到了人们心中一触即发的固有观念,体会到了一个人的身份在别人的眼里是多么的重要,也就是说,别人总会依据现有的身份来为你各方面的行为举止做出推断,一旦你的行为有所变化或出乎意料,那么别人就自然地要对你产生一定反应。时至今日,我门所面对的依然是这样的老问题而无力改变。

   我以为继承传统家学或者走拜师学艺的路,是当前我院陶艺设计教学走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道路的,任何事物都可以也应该作两面观。如有家学渊源深得师门遗风者,就继承传统工艺及一技之长方面无疑是有其优势的,但就创新而论则不尽然,弄不好家学祖传技艺的门风还会成为其从艺路上的羁绊。也就是说,它极有可能转化为挡在你面前而又无法绕开的一道山梁。古人所谓的“师法自然”、“造化天成”其用意应该是极其深远的。我认为从事紫砂壶艺创作的人和其它艺术创作一样,最怕的就是墨守成规以至于止步不前。纵观目前紫砂从业者现状,确实存在那样的问题,人们很难跳出所谓“传统”的巢穴的,究其缘由,不能不说这与重压在人们身上的历史包袱有关系,而有的包袱正是从自家庭院作坊、师傅祖辈那里甩出来的。大凡个人的造诣取决于很多因素,其性情应该是最基本的因素了,对制壶人来讲,它左右着创作者及所创作紫砂壶艺的趋向。从事紫砂工艺这个行业的人,可以拜师以求技法,却不可以以拜师以求性情。因为性情往往是从母体中带出来的,它有可能因环境的挤压而有所萎缩,然而它却绝对不可能产生变异的现象。即使是不承认这一观点,事实上也很难遇见一位适合我等长拜不起的师傅。让艺术的甘露任性地自然的流淌,我们可能会有更多的收获。

 

上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李玮】浅析宜兴紫砂工艺的民俗与艺术文化特色 2012-05-17 17:34

下一篇: 【无锡工艺学院 周步芳】均陶堆花技艺中融入现代装饰语意的探索 2012-05-17 17:37